原作·腳本·監督:新海誠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田澤潮
美術:丹治匠·新海誠
音樂:天門
監督:新海 誠(Makoto Shinkai)
 

光影的交接,炫人的畫面,無止盡的空虛
                                                                               
內心的低語,文學的語彙,惆悵感的氛圍

關於劇情的討論,或是設定的不合理之處,前面已經有不少版友大大的文章討論過了,這裡就不敘述。我所要討論的是,新海誠,或說是一種現代個人孤獨與社會排斥感。

星之聲和雲彼都有很相似的地方:攝人的畫面,不單單只是高畫質的作畫,更重要的是,他的運鏡、背景,都充滿了藝術的氣息。男女主角的交談時候,或是用「個人內心的獨白」來描述劇情的時候、或是切換劇情片段的時候,監督運用了大量的靜物畫面來當作背景,襯托對話。黃昏的教室走廊、下雪的街道,滴著露水的電線杆、閃耀著昏暗燈光的紅綠燈、電車上沾滿灰塵的舊電扇、慢慢飄動的白雲等等,新海誠運用了背景的切替作為他敘述故事的方式之一,嚴謹的來說,每一個畫面都是有意義的,而非只是無聊的填補空白。

所以雲彼中,三個男女主角述說夢想的時候,我們只能聽見三個人的聲音,畫面則是夕陽西下,三人背影在耀眼餘暉中若隱若現,夕陽的光暈正好在螢幕中間,光暈的正後方,還有若隱若現的高塔。

其次,新海誠喜好使用了意識流的交談方式來呈現劇情。不會直接演出那一幕,而是後事後回想或是轉述的方式來告知,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就如同富堅在《幽遊白書》中,幽助大戰黃泉,結果下一回,不僅是那一場戰鬥,連暗黑武術會都打完了,我們透過幽助和桑原的閒聊,才得知勝敗為何、打了多久等等,甚至是黃泉對幽助的評價,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那一場戰鬥(只論漫畫版)。在星之聲或是雲彼中,內心的獨白更加明顯,或者可以說是全劇的重心,伴隨著優美的文字與適當的背景音樂,把氣氛完美的襯托出來。用主角獨白作為開頭,也作為結束,述說著新海誠的筆下的愛情故事。


但是,上面所說的一切,給我的感覺都是:無止盡的孤獨。

 

星之聲之中,除了男女主角外,我們幾乎見不到任何人,駕駛機器人的時候,不會像剛彈或是撫子一樣,有僚機的同伴與你對話吐槽,雖然有大艦隊,但是連一個艦隊內部的畫面都看不到,更不用說是美少女艦長(茶),唯一的一次艦隊傳來的聲音是通知要空間跳躍(我們還可以懷疑這個語音是電腦發聲的),而與女主角有接觸的,竟然是外星人,而且還模仿了自身的外貌形體。在地球的男主角也是一樣,沒有任何的接觸對象,從來看不見雙方的父母或是朋友。

或許有人說星之聲是一部不到30分鐘的短片,那我們看看劇場版的雲彼,除了男女主角三人外,青森工廠的岡大叔、還有對白川有好感的真希、研究室的主任,如果不特別提到,或許我們都忘了在研究室裡面的那兩個說英文的外國人與其他零星的操作員,或是開始不久,促擁著佐由理交情書的那兩個曇花一現的女同學…

在新海誠的作品中,不是人數少,而是「連登場當背景的「人」都沒有。雲彼的通學電車上,一定只有兩個人,車廂空空蕩蕩,月台也是。學校的教室中,黃昏的光線透過落地窗灑滿整個教室,但教室沒有人,除了男主角和女主角之外,連當背景經過的放學同學也沒有。前面我提到的新海誠所使用的背景切換,更明顯的注意到,不管是東京街頭、下雪的街道、停住的斑馬線,連一個路人也沒有。

對照宮騎駿的動畫,不僅主要角色外,都會有一些串場的、戲謔的配角出現,就算是背景,「霍爾」中在天空漫步的時候地上有無數的路人在街道上跳舞、買菜,「神隱」更有無數奇奇怪怪的澡堂客人、「龍貓」也有班上同學一起下課的畫面作為背景,而新海誠的作品的背景,沒有任何「人影或是會動的東西」,彷彿是靜止的世界(不要忘了,收錄在星之聲的短篇「他與他的貓」中也是好例子)因為如此,所以男女主角只好「內心自我告白」,說著難懂複雜的情緒語句,因為他們除了自己的三人外沒有朋友,他們孤獨的活在世界上。

世界的聲音只有男女主角的喃喃自語,並不是世界沒有其他人,而是他們封閉了內心,所以雲彼中男主角逃到東京後,他說了
                                                                               
「在這三千萬人居住的大都市中,沒有一個人是我想見到的,我認識的,甚至我懷疑為何我身在此處….」。

OTAKU,被認為是宅眾的代名詞,其實我一直認為這個詞彙是有鄙視意義的。一般遊戲中所設定的OTAKU是如何呢?大概就是肥肥胖胖,戴著眼鏡,眼鏡上還有油污,臉上長滿青春痘,躲在陰暗的房間中,房間凌亂的推滿美少女模型與ERO本。
                                                                               
這種OTAKU,不喜歡出外打球運動,與朋友爬山旅遊,而喜歡一個人躲在家中,難怪被稱為「宅」人。這種人當然也就沒有朋友,他們自然也就和美少女娃娃敘說心事,自言自語。(通常上面設定的這種人物,如果設定成瘦瘦,而房間堆滿量子力學書籍的話,通常就是設定成一個天才科學家,但不變的是,沒有朋友,孤獨一人)



新海誠是不是一個人完成整部作品呢?他一個人身兼監督、腳本、製作,這代表了他是天才,但,是不是也代表了……

隨著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的確的,人情之間的網絡越來越加疏遠,年味變淡,我們不知道隔壁的鄰居叫什麼,甚至不知道長相這是現代工業化社會必然的現象,但似乎日本人更甚如此。五零年代潘乃德所寫的《菊花與劍》提出了日本人有完全相反的兩種性格,表面上溫和待人,但私底下下,卻不允許別人觸碰他的私領域,南博的《日本人論》或是村上春樹的小說中,都能見到這種處於都市叢林的現代人孤獨,尤其是知識份子,一種對於批判現代文化,但又「羨憎交織」的心態。

我並不是貶低或是諷刺新海誠,相反的,我們更可以透過他的作品來反省現代都會人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不過,宮騎峻的作品適合全家觀賞,寓教於樂,而新海誠的作品只適合小眾觀賞,說的難聽一點,只適合和他一樣的OTAKU觀賞,並與他同在一起,感嘆世界的孤獨,找尋幸福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戀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